預期理論
預期理論是解釋利率期限結構的一種理論。該理論認為,長期利率反映了投資者對未來短期利率的預期。換句話説,長期債券的收益率等於未來一系列短期債券收益率的預期平均值。根據預期理論,如果投資者預期未來短期利率會上升,那麼長期利率將高於當前的短期利率;反之,如果預期未來短期利率會下降,長期利率將低於當前的短期利率。
定義:預期理論是解釋利率期限結構的一種理論。該理論認為,長期利率反映了投資者對未來短期利率的預期。換句話説,長期債券的收益率等於未來一系列短期債券收益率的預期平均值。根據預期理論,如果投資者預期未來短期利率會上升,那麼長期利率將高於當前的短期利率;反之,如果預期未來短期利率會下降,長期利率將低於當前的短期利率。
起源:預期理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20 世紀初期,最早由經濟學家歐文·費雪(Irving Fisher)提出。費雪在其著作中探討了利率與通貨膨脹之間的關係,並提出了預期對利率的影響。此後,預期理論在 20 世紀中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和完善,成為解釋利率期限結構的重要理論之一。
類別與特點:預期理論主要分為兩種類型:純預期理論和流動性偏好理論。純預期理論認為,長期利率完全由未來短期利率的預期決定,而流動性偏好理論則認為,投資者對長期債券的持有需要額外的風險補償,因此長期利率不僅反映了未來短期利率的預期,還包括了流動性溢價。純預期理論的特點是簡單直接,但忽略了市場的不確定性和風險偏好;流動性偏好理論則更為複雜,但更貼近實際市場情況。
相似概念對比:預期理論與市場分割理論和流動性偏好理論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市場分割理論認為,不同期限的債券市場是相互獨立的,投資者只在特定期限內進行投資;而流動性偏好理論則認為,投資者對長期債券的持有需要額外的風險補償。預期理論與這兩者的主要區別在於其強調未來短期利率的預期對長期利率的決定作用。
具體案例:1. 假設當前一年期國債的利率為 2%,投資者預期下一年一年期國債的利率將上升至 3%。根據預期理論,兩年期國債的利率應為 (2% + 3%) / 2 = 2.5%。2. 如果當前一年期國債的利率為 2%,而投資者預期未來兩年一年期國債的利率分別為 2.5% 和 3%,那麼三年期國債的利率應為 (2% + 2.5% + 3%) / 3 = 2.5%。
常見問題:1. 預期理論是否總是準確?預期理論並不總是準確,因為它假設投資者的預期是理性的且市場是有效的,但實際情況中,市場可能受到情緒、政策等多種因素的影響。2. 預期理論如何應用於投資決策?投資者可以根據預期理論來預測未來利率走勢,從而調整其投資組合,例如在預期利率上升時增加短期債券的持有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