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期效用
閱讀 108 · 更新時間 2024年12月5日
預期效用用於描述在不確定性條件下,個體如何做出選擇。期望效用理論假設個體在面對不同可能結果的決策時,會根據每個結果的效用(即結果對個體的滿意度或價值)和該結果發生的概率,計算出每個決策的期望效用值。然後,個體會選擇期望效用最大的決策。
定義
預期效用用於描述在不確定性條件下,個體如何做出選擇。期望效用理論假設個體在面對不同可能結果的決策時,會根據每個結果的效用(即結果對個體的滿意度或價值)和該結果發生的概率,計算出每個決策的期望效用值。然後,個體會選擇期望效用最大的決策。
起源
預期效用理論由約翰·馮·諾依曼和奧斯卡·摩根斯坦在 1944 年提出,作為他們在《博弈論與經濟行為》一書中的一部分。該理論為經濟學和決策科學提供了一個數學框架,用於分析在不確定性下的選擇行為。
類別和特徵
預期效用理論主要分為兩類:線性和非線性。線性預期效用假設效用與概率成正比,而非線性預期效用則考慮了風險偏好等因素。線性模型簡單易用,但可能不準確地反映實際決策行為;非線性模型更復雜,但能更好地捕捉個體的風險態度。
案例研究
案例一:在保險市場中,消費者通常會根據預期效用理論來決定是否購買保險。假設一個人面臨財產損失的風險,他們會評估購買保險的成本與可能損失的效用,選擇期望效用最大的方案。案例二:在投資決策中,投資者可能會使用預期效用來評估不同投資組合的風險和回報,選擇期望效用最大的投資組合。
常見問題
常見問題包括如何準確評估效用和概率,以及如何處理風險偏好。誤解可能在於認為所有人都以相同方式評估風險和效用,而實際上,個體的風險偏好和效用評估可能因人而異。
免責聲明:本內容僅供信息和教育用途,不構成對任何特定投資或投資策略的推薦和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