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性
閱讀 300 · 更新時間 2024年12月5日
外部性是由生產者造成的並不在其財務支出或收入範圍內的成本或收益。外部性可以是正面的或負面的,可以源自商品或服務的生產或消費。成本和收益既可以是私人的 (對個人或組織),也可以是社會性的,即可以影響整個社會。
定義
外部性是指生產者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成本或收益,這些成本或收益並不在其財務支出或收入範圍內。外部性可以是正面的或負面的,可能源自商品或服務的生產或消費。成本和收益既可以是私人的(對個人或組織),也可以是社會性的,即可以影響整個社會。
起源
外部性的概念最早由經濟學家阿瑟·庇古在 20 世紀初提出,他在研究市場失靈時指出,外部性是導致市場無法有效配置資源的原因之一。庇古的研究為後來的環境經濟學和公共政策制定奠定了基礎。
類別和特徵
外部性分為正外部性和負外部性。正外部性指的是某一經濟活動帶來的社會性收益,例如教育提高了社會整體的知識水平。負外部性則指經濟活動帶來的社會性成本,如工廠排放污染物導致環境惡化。正外部性通常需要政府補貼以鼓勵,而負外部性則可能需要徵税或法規限制以減少其影響。
案例研究
一個典型的負外部性案例是英國的倫敦霧霾事件。20 世紀 50 年代,倫敦因煤炭燃燒產生大量煙霧,導致嚴重的空氣污染,影響了市民的健康和生活質量。政府最終通過立法限制污染物排放來解決這一問題。另一個正外部性的例子是疫苗接種。疫苗不僅保護接種者,還通過羣體免疫保護未接種者,減少疾病傳播。
常見問題
投資者在考慮外部性時,常常忽視其長期影響。例如,短期內忽視負外部性可能導致環境法規的突然收緊,影響企業盈利。此外,正外部性可能被低估,導致對潛在收益的忽視。
免責聲明:本內容僅供信息和教育用途,不構成對任何特定投資或投資策略的推薦和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