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際消費傾向
閱讀 1102 · 更新時間 2024年12月5日
在經濟學中,邊際消費傾向(MPC)定義為消費者在對商品和服務的消費上支出的相對比例,而不是儲蓄。邊際消費傾向是凱恩斯宏觀經濟理論的一個組成部分,計算方法是消費變化除以收入變化。MPC 由一條消費線表示,該消費線是通過在垂直 “y” 軸上繪製消費變化,在水平 “x” 軸上繪製收入變化而創建的一條傾斜線。
定義
在經濟學中,邊際消費傾向(MPC)是指消費者在收入增加時用於消費的比例,而不是儲蓄。它是通過消費變化除以收入變化來計算的。MPC 是凱恩斯宏觀經濟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通常用來分析消費行為對經濟的影響。
起源
邊際消費傾向的概念起源於 20 世紀 30 年代,由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在其《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提出。凱恩斯的理論強調消費在經濟活動中的核心作用,MPC 成為分析經濟波動和政策制定的重要工具。
類別和特徵
邊際消費傾向可以根據不同的收入水平和經濟環境進行分類。通常,低收入羣體的 MPC 較高,因為他們傾向於將大部分額外收入用於消費,而高收入羣體的 MPC 較低,因為他們更可能將額外收入儲蓄。MPC 的特徵包括其對經濟刺激政策的影響,例如政府通過增加公共支出或減税來提高總需求。
案例研究
在 2008 年金融危機後,美國政府實施了經濟刺激計劃,其中包括向家庭發放現金補貼。研究發現,低收入家庭的 MPC 較高,他們將大部分補貼用於消費,從而促進了經濟復甦。另一個例子是中國在 2020 年疫情期間發放的消費券,旨在提高居民消費,數據顯示這些措施有效地刺激了短期消費增長。
常見問題
投資者在應用 MPC 概念時常見的問題包括誤解其與平均消費傾向(APC)的區別。MPC 關注的是額外收入的消費比例,而 APC 是總收入的消費比例。此外,MPC 並非固定不變,它會隨着經濟環境和政策變化而波動。
免責聲明:本內容僅供信息和教育用途,不構成對任何特定投資或投資策略的推薦和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