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際儲蓄傾向
在凱恩斯經濟學理論中,邊際儲蓄傾向(MPS)是指消費者在收入增加時儲蓄而不是用於消費商品和服務的比例。換句話説,MPS 是每增加一美元收入中儲蓄而不是消費的比例。MPS 是凱恩斯宏觀經濟理論的一個組成部分,其計算方法為儲蓄變化除以收入變化。MPS 可以用儲蓄線來表示:通過在垂直 y 軸上繪製儲蓄變化和在水平 x 軸上繪製收入變化形成的一個傾斜線。
邊際儲蓄傾向(MPS)
定義
在凱恩斯經濟學理論中,邊際儲蓄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Save,簡稱 MPS)是指消費者在收入增加時選擇儲蓄而不是用於消費商品和服務的比例。換句話説,MPS 是每增加一美元收入中儲蓄而不是消費的比例。
起源
邊際儲蓄傾向的概念源自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的宏觀經濟理論。凱恩斯在其 1936 年出版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首次提出了這一概念,旨在解釋消費和儲蓄行為對經濟活動的影響。
類別與特點
邊際儲蓄傾向可以根據不同的收入水平和經濟環境進行分類:
- 高收入羣體的 MPS:通常較高,因為高收入者在滿足基本消費需求後,更多的收入會用於儲蓄。
- 低收入羣體的 MPS:通常較低,因為低收入者大部分收入用於滿足基本生活需求,儲蓄的比例較小。
- 經濟繁榮時期的 MPS:可能較低,因為消費者信心較高,更多收入用於消費。
- 經濟衰退時期的 MPS:可能較高,因為消費者傾向於儲蓄以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
具體案例
案例一:假設某人每月收入增加了 1000 元,其中他選擇儲蓄 200 元,那麼他的邊際儲蓄傾向(MPS)為 200/1000 = 0.2,即 20%。
案例二:在一個經濟體中,政府實施了減税政策,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加了 100 億美元。如果居民將其中的 30 億美元用於儲蓄,那麼該經濟體的邊際儲蓄傾向(MPS)為 30/100 = 0.3,即 30%。
常見問題
1. MPS 和 MPC 有什麼區別?
MPS(邊際儲蓄傾向)和 MPC(邊際消費傾向)是互補的,MPS + MPC = 1。MPC 表示每增加一美元收入中用於消費的比例。
2. 為什麼 MPS 在經濟分析中重要?
MPS 幫助經濟學家理解儲蓄行為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特別是在制定財政政策時。
以上內容是 AI 的進一步解讀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