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回報掉期
閱讀 45 · 更新時間 2024年12月5日
總回報掉期是一種掉期協議,其中一方根據一定利率(固定或變動)支付款項,而另一方根據基礎資產的回報支付款項,該回報包括其所產生的收入和任何資本利得。在總回報掉期中,基礎資產被稱為參考資產,通常是股票指數、一籃子貸款或債券。該資產歸接收固定利率付款的一方所有。
定義
總回報掉期是一種金融協議,其中一方根據固定或浮動利率支付款項,而另一方根據基礎資產的回報支付款項。該回報包括資產產生的收入和任何資本利得。基礎資產通常被稱為參考資產,可能是股票指數、一籃子貸款或債券。
起源
總回報掉期起源於 20 世紀 80 年代,隨着金融市場的複雜化和對風險管理工具的需求增加而發展。最初,這種工具主要用於對沖和管理投資組合風險。
類別和特徵
總回報掉期可以根據參考資產的類型進行分類,如股票總回報掉期、債券總回報掉期等。其特點包括靈活性高、可以對沖市場風險,以及通過槓桿效應放大收益或損失。應用場景包括對沖基金使用它來獲得市場敞口而不實際持有資產。
案例研究
一個典型案例是某對沖基金使用股票總回報掉期來獲得對標普 500 指數的敞口,而無需直接購買指數成分股。通過這種方式,該基金可以在不動用大量資本的情況下參與市場上漲。另一個案例是銀行使用總回報掉期來管理其貸款組合的風險,通過將貸款的信用風險轉移給掉期的另一方。
常見問題
投資者在使用總回報掉期時可能面臨的常見問題包括對參考資產的錯誤估值、市場波動帶來的潛在損失,以及合約對手方的信用風險。誤解之一是認為總回報掉期總是有利可圖,而忽視了潛在的市場風險。
免責聲明:本內容僅供信息和教育用途,不構成對任何特定投資或投資策略的推薦和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