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力過剩均衡
閱讀 150 · 更新時間 2024年12月5日
勞動力過剩均衡,也稱為勞動力不足均衡或工資不足均衡,是指經濟中的就業率持續低於充分就業,經濟進入維持一種高於被視為理想的失業率的均衡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失業率始終保持在自然失業率或非加速通貨膨脹失業率 (NAIRU) 之上,因為總供給和總需求在一個低於充分潛力產出的點上保持平衡。勞動力過剩均衡意味着凱恩斯理論解釋了經濟中持續性蕭條的出現。在這裏,“勞動力不足” 僅僅是指全員就業水平低於充分就業水平。勞動力不足本身是一個獨立的術語,指的是受僱工人的工作時間少於他們想要的或在需要較低技能(通常工資較低)的工作中,這些技能比他們的教育程度和經驗要求的要低。勞動力不足可能是一般失業率的一個組成部分,但在經濟學領域對一個勞動力不足均衡的概念,它與勞動力不足無關,儘管經濟學家未聲明這兩個概念是相互關聯的。
定義
勞動力過剩均衡,也稱為勞動力不足均衡或工資不足均衡,是指經濟中的就業率持續低於充分就業,經濟進入維持一種高於被視為理想的失業率的均衡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失業率始終保持在自然失業率或非加速通貨膨脹失業率 (NAIRU) 之上,因為總供給和總需求在一個低於充分潛力產出的點上保持平衡。
起源
勞動力過剩均衡的概念源於凱恩斯經濟學理論,特別是在 20 世紀 30 年代大蕭條時期,經濟學家開始關注經濟中持續性蕭條的現象。凱恩斯理論強調總需求不足可能導致長期失業和經濟停滯,這一理論為勞動力過剩均衡的形成提供了基礎。
類別和特徵
勞動力過剩均衡主要分為兩類:一是由於總需求不足導致的失業,二是由於結構性問題如技術變革或全球化導致的失業。前者通常可以通過財政和貨幣政策刺激來緩解,而後者可能需要更長期的結構性改革。其特徵包括高失業率、低通脹壓力和經濟增長緩慢。
案例研究
一個典型的案例是 20 世紀 30 年代的大蕭條,美國經濟經歷了長時間的高失業率和低經濟增長。政府通過實施新政,增加公共支出和就業機會,逐步走出蕭條。另一個案例是 2008 年金融危機後的歐洲,許多國家面臨高失業率和經濟停滯,歐盟通過一系列財政緊縮和結構性改革措施來應對。
常見問題
投資者在應用勞動力過剩均衡概念時,常常誤解其與勞動力不足的關係。勞動力過剩均衡與勞動力不足無關,後者指的是工人工作時間少於他們想要的。另一個常見問題是忽視結構性失業的長期影響,簡單依賴短期政策可能無法解決根本問題。
免責聲明:本內容僅供信息和教育用途,不構成對任何特定投資或投資策略的推薦和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