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實現收益
閱讀 64 · 更新時間 2024年12月5日
未實現收益是指資產價值的增加,如股票持倉或黃金等商品,尚未賣出換成現金。因此,未實現收益是指紙上的收益,尚未實現。一旦持倉賣出獲利,未實現收益就會變為實現收益。如果資產價值低於購買價格,未實現收益可能會被抹去。
定義
未實現收益是指資產價值的增加,如股票持倉或黃金等商品,尚未賣出換成現金。因此,未實現收益是指紙上的收益,尚未實現。一旦持倉賣出獲利,未實現收益就會變為實現收益。如果資產價值低於購買價格,未實現收益可能會被抹去。
起源
未實現收益的概念隨着金融市場的發展而出現,特別是在股票市場和商品交易中。隨着投資者對資產價值波動的關注增加,未實現收益成為評估投資組合表現的重要指標。
類別和特徵
未實現收益可以分為短期和長期兩類。短期未實現收益通常指持有期在一年以內的資產增值,而長期未實現收益則指持有期超過一年的資產增值。未實現收益的主要特徵是其不確定性,因為市場價格隨時可能波動,導致收益的增加或減少。
案例研究
案例一:假設投資者在 2023 年初以每股 100 美元的價格購買了 100 股某科技公司的股票。截至 2024 年底,這些股票的市場價格上漲至每股 150 美元。此時,投資者的未實現收益為(150-100)×100 = 5000 美元。然而,如果投資者在 2025 年初以每股 140 美元的價格賣出股票,未實現收益將轉化為實現收益,金額為(140-100)×100 = 4000 美元。
案例二:某投資者在 2022 年以每盎司 1800 美元的價格購買了 10 盎司黃金。到 2024 年底,黃金價格上漲至每盎司 2000 美元。投資者的未實現收益為(2000-1800)×10 = 2000 美元。如果市場價格下跌至每盎司 1700 美元,未實現收益將變為負值,顯示為損失。
常見問題
投資者常常誤解未實現收益為已實現的利潤,忽視了市場波動可能帶來的風險。未實現收益並不等同於實際的現金流入,只有在資產出售後才能確定實際收益。此外,未實現收益可能會影響投資者的心理,導致過度樂觀或悲觀的投資決策。
免責聲明:本內容僅供信息和教育用途,不構成對任何特定投資或投資策略的推薦和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