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 PortAI,我可以總結文章信息。

渴望自由的年輕人,集體懷念 90 年代的武俠劇巔峯

《雪中悍刀行》是不是 2021 的最後一款王炸,還言之過早。

但是從首播之後的討論度來看,至少説明大家對這部武俠劇預期還是很高的。

微博上相關話題 20 餘個,過億討論的佔五成,騰訊首播評分 8.5,播放量破 1.2 億次,討論破 4.1 萬。

無論是原著的影響力,還是製作公司、主創陣容都很有實力,許久沒出爆款武俠劇,似乎看到了新的希望。

武俠片一直是武俠迷的心頭好,《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天下第一》以及《新龍門客棧》全是經典中的經典。

對於武俠迷來説,看武俠還得是老片子,沒有多高級的特效,大部分的是用劇情和演員演技來達到影片效果,一招一式都是真打。

資本武俠迷湯敏看完《雪中悍刀行》首播,就忍不住吐槽:打鬥的場景做不到拳拳到肉那種暴力美學,但起碼也得做到讓人看得過去,可目前播出的打鬥戲讓人無力吐槽,慢動作加人物面部特寫加攻擊慢鏡頭特寫,一套流程下來,不知道的還以為劇組請來了外行做武術指導。

湯敏覺得,徐克、程小東這些導演的影片真的是好幾代人的回憶,劇情在包含感情線之外,表達的更多是俠骨柔情、俠肝義膽,並不會使人完全脱離武俠本質看言情的錯覺。

可惜的是,隨着 80 年代武俠片達到熱潮,各種不同演技派開始對武俠片進行有意無意的模仿,例如古天樂李若彤主演的《神鵰俠侶》、呂頌賢主演的《笑傲江湖》、黃日華主演的《天龍八部》、陳小春主演的《鹿鼎記》也都大獲成功,但相比於八十年代,武俠熱潮已經有所減退。

此外,據不完全統計,2018 年至 2021 年間,上新的武俠片不超過 30 部。

雲合數據顯示,2019 年,各平台共播出近 300 部網絡劇,其中武俠片佔比未及 3%,2020 年,武俠片佔比僅 8%。

然而,在目前的市場上,武俠片似乎也在不斷尋找新題材與新出路,但成功者卻寥寥無幾。

一、越來越遠的江湖

1966 年,武俠片正式搬上熒屏,胡金銓的《大醉俠》在香港上映,打響了新派武俠電影的第一炮,而電影拍攝中的 “武術指導” 也在此片誕生。

在《大醉俠》的次年,張徹的《獨臂刀》徹底把香港影壇推向了武俠片時代。狄龍、姜大衞、秦沛等影星稱雄香港影壇二十多年。

直到 1976 至 1981 年,楚原先後拍攝了古龍的《流星蝴蝶劍》、《天涯明月刀》、《楚留香》、《陸小鳳之繡花大盜》、《絕代雙驕》等二十多部影片,成為了武俠片浪潮後期的最火熱的著作。

80 年代到 90 年代間,香港 TVB 電視台當年作出的決定不僅是開拍《書劍恩仇錄》,而是直接買斷金庸所有中長篇小説的影視改編權。

周潤發、劉德華、梁朝偉等演技派接連出演武俠劇,創造了令狐沖、楊過、韋小寶等經典熒幕形象,金庸劇頓時成了香港 TVB 爭奪收視率的殺手鐧。

可即便如此,1994 年武俠片還是進入了低迷期,票房甚至不過千萬。

然而,早在 1972 年金庸封筆寫信給古龍接筆、1983 年梁羽生封筆、1985 年古龍早逝温瑞安獨撐大局、好萊塢搶佔市場,就已經為新武俠的聲勢逐漸萎靡埋下了伏筆。

有人説,2005 年版的《天下第一》是武俠片的盡頭,而實際上,武俠片的盡頭是 2004 年星爺的《功夫》,在看似喜劇的背後,實際是現實武俠從天涯到市井,而每個市井人民都幻想擁有天涯夢,但仍然被現實社會所 “束縛” 的真實寫照。

香港四小龍之一的梁小龍飾演練功走火入魔的火雲邪神;與成龍同戲班的七小福成員元華、元秋飾演包租公與包租婆;得到黃飛鴻真傳的趙志凌飾演練洪家鐵線拳的窮裁縫;少林弟子釋行宇飾演十二路譚腿的苦力強;中國戲曲學院武生出身的董志華飾演五郎八卦棍的油炸鬼;袁家班袁祥仁客串販賣秘笈的流浪漢。

就連場內 “武術指導” 都是 “天下第一武指” 袁和平七小福大哥洪金寶。可見的是,在演員選角上也是下足了功夫,一點都不含糊。

然而在這眾多演員,實際上在影片中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即使同樣是身懷絕技的高手,卻還是難逃平凡瑣碎的生活,難逃欺壓。

另一方面,是影片運用對黑暗森林法則的諷刺,來反應當時的市場環境。

影片中,幫派在利益面前,賺得盆滿缽滿,他們行事高調、為非作歹;下層貧民不敢作惡、膽小怯懦,終日為飽腹奔波,依舊過得一貧如洗。在這個遍地是黃金,滿街是美女的世界,富人越富,窮人越窮,跨越階級已經難於登天。

從文化的壁壘上來説,廟堂越來越高,江湖自然越來越遠,這是一個屬於武俠片本身的悲劇。

據悉,目前還沒有一部 2021 年播出的武俠劇,累計播放量超過 10 億,豆瓣評分超過 6 分。

二、被時代拋棄的 “武俠”

事實上,導致九十年代武俠片的整體迅速退熱的另一個原因,是當下出現了更具娛樂化的武俠電影,受到廣大羣眾的歡迎。

《英雄》、《絕世高手》、《無極》、《摩登黃飛鴻》、《仙劍奇俠傳》系列等多種形式的武俠片開始流行起來。

此外,2010 年橫空出世的國外 3D 科幻片《阿凡達》,以及《唐山大地震》以 6.73 億榮登國產片票房首位。

2010 年對中國電影來説是一個蓄勢待發的年份,全年總票房達 101.71 億元,首次突破百億大關。進入主流院線的國產片有 260 多部,其中 17 部票房過億。

為此,肉眼可見的是,中國電影的多元化,也直接奠定了武俠片在市場的份量將越來越低。

或許有人疑惑不解,2010 年的《劍雨》仍然好評如潮,怎麼能説武俠份量越來越低了呢?

答案很簡單,在同年穿越劇、改編網文 IP、架空歷史的仙俠在創作時間上佔優勢,也獲得了一定的市場效果情況下,對於影片市場來説,既然可以流水線做劇,將武俠片通過特效、威亞、顏值 idol 以及後期配音等,更能夠降低成本和時間的方式做劇也同樣可以,那麼,自然就很容易被 “劣幣” 驅逐。

為此,武俠電影作為華語電影的一塊金字招牌,早已名存實亡。現在的武俠片,不再是給成年人看的童話,在徹底缺乏武術基礎真打的演員陣容後,武俠劇徹底變了味,一身正氣、古道熱腸蕩然無存。

即便道具效果越做越好,但俠的精氣神沒了。

值得注意的是,以往火熱的武俠片反覆被拿來翻拍已經是家常便飯,不過評分往往不盡人意。

原因是現在那些年代久遠的經典劇的綜合實力已經吸引不到人,翻拍要麼需要達到原版效果,要麼穿越原版效果,首先演員就成了最大的挑戰。其次,整個題材已經過時。

縱使武俠片在當年的刺激程度和火爆程度,遠在爽文之上,但拿已經過時、不適應時代的武俠片與爽文相比較,武俠片必然難以抗衡。

為此,武俠片的江河日下,是市場的選擇,是文化的壁壘,也是整個華語影視的損失。

1997 年版《天龍八部》

三、武俠劇越來越沒 “俠” 味

在互聯網上看到過這樣一句話:沒有沒落的武俠,只有沒落的寫手。

然而,在現如今短平快的時代下,很難不認同這種説法。

首先,就拿網絡寫手來説,大部分都懶於閲讀,甚至只看網文,缺乏足夠的閲讀量,對經典文學幾乎沒接觸,亦或是接觸少之又少,就連武俠小説看遍的都少,沒有足夠的知識儲備已然是常態。

閲文新增作家中,95 後作家佔比 80%;新書銷售排名前 100 的作家中,90 後作家佔比 57%;新晉白金大神作家中,90 後作家佔比 54%。

以閲文為參考數據來看,在越來越龐大的網絡寫手時代,95 後佔比比 90 後高,但不同的,90 後寫手新晉白金大神卻比 95 後寫手數量多,可見,知識儲備與年齡形成一定的正比關係。

其次,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學。

在武俠前有唐詩宋詞元曲明清等各個時代的小説,決定因素與時代生活有着一定的關係。就拿當下的時代而言,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接受到不斷完善的教育以及豐富的文化知識、生活方式。

就像有網友曾説道:“中國工業化的完成之日,就是中國武俠小説離場之時。”

以往的小説如此,那麼武俠小説同樣如此,武俠已經不再對伴隨着中國工業化而成長起來的年輕人有吸引力了。

以前的武俠劇,是義薄雲天,是江湖道義,快意恩仇。

有人把金庸武俠人物進行了排行,從武功、情商、智商、英雄指數等維度比較,排出十大英雄,前五名依次是喬峯、郭靖、令狐沖、楊過、陳近南,幾乎都是典型的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而現在,雖然帶有武俠元素的古裝劇,但內核已然變質。《陳情令》《山河令》《有翡》,幾乎沒有了家國情懷的影子,變成了披着武俠外衣的甜寵劇,大家喜聞樂見的是磕 CP。

往往只有當經典的武俠劇被翻拍時,最初的經典劇集才會拿來懷舊。

當代的年輕人,並不瞭解武俠,武俠只是一個表達的殼子,他們更喜歡透過武俠,去傳遞自己想要表達的價值觀,他們不想一本正經討論俠義,而是去調侃、搞笑、或者魔改。

30 年前《新龍門客棧》上映,當電影的結尾,張曼玉對着蒼涼的大漠説:走,我們離開這個無情無義的地方。令無數的武俠迷動容,奉之為經典。

30 年後的今天,95 後 00 後們在豆瓣 “假裝生活在武俠世界” 小組裏討論:

“練什麼功才能完成對蚊子的復仇?”、“不會喝酒,拿什麼配二斤牛肉?”、“諸位大俠,盤纏用光了,如何快速生財?”……

《新龍門客棧》

同樣,在市場越來越功利,武俠與寫手之間的際遇越來越少,品類的天花板越來越高,江湖就越來越小,當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都不再相信有傳奇,武俠註定被遺忘。

綜上,對於眾多武俠粉來説,即便在眾多因素下,也仍然無法斷定武俠是否徹底被淘汰,一石激起千層浪。

就像 2015 年,當所有人都認為武俠徹底沒落之時突然殺出的《師傅》一樣,或許在未來某個機緣巧合的時刻,武俠仍然能夠迴光返照。

本文版權歸屬原作者/機構所有。

當前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與本平台立場無關。內容僅供投資者參考,亦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對本平台提供的內容服務有任何疑問或建議,請聯絡我們。

給作者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