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康德拉季耶夫週期

康德拉季耶夫週期是一種關於商品價格和其他價格的長期經濟週期,據信是由技術創新引起的,這產生了長期繁榮和經濟衰退交替的時期。這個理論是由尼古拉·D·康德拉季耶夫(也拼寫為 “康德拉季耶夫”)創立的,他是一位農業經濟學家,他注意到農產品和銅價格經歷了長期週期。康德拉季耶夫認為,這些週期涉及到演變和自我修正的時期。也被稱為 “康德拉季耶夫波動”,“超週期”,“K-波”,“浪潮” 或 “長波”。

定義:康德拉季耶夫週期是一種關於商品價格和其他價格的長期經濟週期,據信是由技術創新引起的,這產生了長期繁榮和經濟衰退交替的時期。這個理論是由尼古拉·D·康德拉季耶夫(也拼寫為 “康德拉季耶夫”)創立的,他是一位農業經濟學家,他注意到農產品和銅價格經歷了長期週期。康德拉季耶夫認為,這些週期涉及到演變和自我修正的時期。也被稱為 “康德拉季耶夫波動”,“超週期”,“K-波”,“浪潮” 或 “長波”。

起源:康德拉季耶夫週期的概念最早由蘇聯經濟學家尼古拉·康德拉季耶夫在 1920 年代提出。他通過對 19 世紀和 20 世紀初期的經濟數據進行分析,發現了大約 50 到 60 年的經濟週期。這些週期通常包括一個上升階段(繁榮)和一個下降階段(衰退)。康德拉季耶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農產品和工業商品的價格波動上。

類別與特點:康德拉季耶夫週期通常分為四個階段:繁榮、衰退、蕭條和復甦。

  • 繁榮:技術創新和投資增加,經濟快速增長。
  • 衰退:增長速度放緩,市場開始飽和。
  • 蕭條:經濟活動顯著減少,失業率上升。
  • 復甦:新技術和新市場的出現,經濟開始回升。
這些階段反映了技術創新和經濟結構調整的過程。

具體案例:

  • 第一次工業革命(1780-1840):蒸汽機和機械化紡織技術的出現,帶來了大規模的經濟繁榮。
  • 第二次工業革命(1870-1920):電力和鋼鐵工業的發展,推動了新的經濟增長週期。
這些案例顯示了技術創新如何引發康德拉季耶夫週期的不同階段。

常見問題:

  • 康德拉季耶夫週期是否可以預測未來的經濟趨勢?雖然康德拉季耶夫週期提供了一種觀察經濟長期波動的框架,但其預測能力有限,因為經濟受多種因素影響。
  • 康德拉季耶夫週期與其他經濟週期有何不同?康德拉季耶夫週期關注的是長期的技術創新和經濟結構變化,而其他經濟週期(如商業週期)則更多關注短期的經濟波動。

port-ai以上內容是 AI 的進一步解讀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