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錨定效應

錨定效應是行為金融學中的一種啓發式方法,它描述了人們在做出關於某種證券的後續決策時,下意識地使用與之無關的信息作為固定參考點 (錨定點) 的情況。因此,如果建議的標價為 100 美元,人們更有可能將同一物品的價值估計得更高,而不是 50 美元。在銷售、定價和工資談判中,錨定效應可以是一種有力的工具。研究表明,在談判開始時設定一個錨點對最終結果的影響比干預談判過程更大。故意設定一個過高的起始點可能會影響所有後續還盤的範圍。

定義:錨定效應是行為金融學中的一種啓發式方法,它描述了人們在做出關於某種證券的後續決策時,下意識地使用與之無關的信息作為固定參考點(錨定點)的情況。因此,如果建議的標價為 100 美元,人們更有可能將同一物品的價值估計得更高,而不是 50 美元。

起源:錨定效應的概念最早由心理學家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和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在 20 世紀 70 年代提出。他們通過一系列實驗發現,人們在做決策時往往會受到初始信息的影響,即使這些信息與決策無關。

類別與特點:錨定效應可以分為兩類:顯性錨定和隱性錨定。顯性錨定是指明確給出的參考點,例如在談判中提出的初始報價。隱性錨定則是指潛在的、未明確指出的參考點,例如市場上的普遍價格水平。錨定效應的特點是它會影響人們的判斷和決策,使他們偏向於錨點附近的數值。

具體案例:1. 在房地產市場中,賣家通常會設定一個較高的初始報價,以期望買家在談判中提出的還價也會較高。2. 在工資談判中,求職者可能會提出一個較高的期望薪資,以便在最終談判中獲得更高的實際薪資。

常見問題:投資者在應用錨定效應時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包括:1. 錨點選擇不當,導致決策偏差。2. 過度依賴錨點,忽視其他重要信息。常見誤區是認為錨點越高越好,實際上,過高的錨點可能會導致談判破裂。

port-ai以上內容是 AI 的進一步解讀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