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進口邊際傾向

進口邊際傾向(MPM)是指每單位可支配收入增加或減少時進口數量增加或減少的金額。這個概念是指企業和家庭收入的增加會促使對國外商品的需求增加,反之亦然。

定義:進口邊際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Import, MPM)是指每單位可支配收入增加或減少時,進口數量增加或減少的金額。這個概念反映了企業和家庭收入的變化如何影響對國外商品的需求。

起源:進口邊際傾向的概念源自宏觀經濟學,特別是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理論。凱恩斯主義強調消費、儲蓄和投資對經濟的影響,而進口邊際傾向則是分析國際貿易和經濟開放度的重要工具。

類別與特點:進口邊際傾向可以根據不同的經濟主體(如家庭、企業、政府)進行分類。家庭的進口邊際傾向通常較低,因為家庭消費更多集中在國內商品上;而企業的進口邊際傾向可能較高,特別是那些依賴進口原材料和設備的企業。政府的進口邊際傾向則取決於其財政政策和國際貿易政策。

具體案例:1. 假設某國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加了 1000 元,其中有 200 元用於購買進口商品,則該國的進口邊際傾向為 0.2。2. 某企業因利潤增加而決定擴展生產線,購買了價值 500 萬元的進口設備,這表明企業的進口邊際傾向較高。

常見問題:1. 進口邊際傾向是否會隨時間變化? 是的,進口邊際傾向可能會隨經濟結構、消費習慣和國際貿易政策的變化而變化。2. 進口邊際傾向與經濟增長有何關係? 高進口邊際傾向可能會導致貿易逆差,但也可能促進技術進步和生產效率的提高。

port-ai以上內容是 AI 的進一步解讀免責聲明